每当有明星颜值逆袭,被问及秘籍时,正畸总是高频回答。于是,牙齿矫正堪比面部整形的传说开始在江湖上流传。那么,真相究竟如何?口腔正畸到底能不能改变脸型? 准确来说,大家眼中的脸型,在医学上叫做面型……

每当有明星颜值逆袭,被问及秘籍时,“正畸”总是高频回答。于是,“牙齿矫正堪比面部整形”的传说开始在江湖上流传。那么,真相究竟如何?口腔正畸到底能不能改变脸型?
准确来说,大家眼中的脸型,在医学上叫做“面型”。
正畸的核心是排列牙齿调整咬合,改善口腔功能与健康,同时也有助于改善“不良面型”,尤其是对改善非骨性畸形患者的侧脸样貌有很大的帮助。研究显示,正畸对侧面面型,尤其是颏部、唇部的改变已经得到广泛认可。

什么情况下正畸能影响脸型?
01牙性龅牙/嘴凸

典型表现:严重的龅牙(上牙前突)会导致嘴唇无法自然闭合,侧脸呈现明显的凸面型。
正畸后,上牙内收,唇部自然闭合,侧脸线条也会变得柔和流畅。
02地包天(反颌)

典型表现:地包天(下牙覆盖上牙)常伴随面中部凹陷、下巴前突,侧面看脸呈“月牙型”或“鞋拔子脸”,正面看可能伴随歪嘴、法令纹加深等问题。
通过正畸调整上下颌牙齿咬合,将前伸的下颌拉回正常位置,能改善面中部凹陷,面部比例更协调。
03牙齿拥挤(偏颌)

典型表现:牙齿过度拥挤导致面部两侧肌肉发力不均,人们会不自觉地用一侧牙齿咀嚼,长期下来,常用的一侧面部肌肉会更发达,导致左右脸大小不一,比如一侧脸颊饱满、一侧凹陷,甚至出现嘴角歪斜的情况。
排齐牙齿后,通过平衡咬合,让两侧咀嚼肌受力均匀,面部软组织逐渐对称,“大小脸”肉眼可见得到改善,面部线条更流畅。
04深覆合

典型表现:上牙过度覆盖下牙(超过1/3),会让下颌骨后缩,显得下巴短小,面部比例显得“短宽”。
通过排齐和整平上下前牙打开咬合,同时前导下颌调整前牙深覆盖和后牙咬合,改变下巴后缩的视觉效果,让下巴线条更修长,面部比例更协调。
以下情况,不要指望正畸能改变脸型?
骨性下颌角宽(方脸/国字脸)
如果是下颌骨本身宽大(比如天生方脸),正畸只能调整牙齿咬合,动不了“硬骨头”,想变鹅蛋脸只能靠颌面手术(正畸+正颌联合治疗除外)。
面部脂肪多/咬肌肥大
“脸胖”是脂肪或咬肌问题,正畸不会减少脂肪,也不会直接瘦咬肌(除非正畸后改善单侧咀嚼习惯,咬肌会慢慢对称)。
颧骨高/太阳穴凹陷
这些是颅骨骨骼问题,和牙齿排列无关,正畸完全无法改变。
幻想“正面大换脸”
正畸对侧貌的改善远大于正貌。侧貌的嘴凸、下巴后缩、下颌前突是正畸的“强项”,但正面脸型的轮廓(比如脸宽、脸圆)很难通过正畸改变。
想通过正畸优化脸型?这3步最关键!
1、先做“全面评估”,别盲目跟风
正畸前一定要做“口内扫描+头颅侧位+全口CT”——区分你是“牙性问题”(矫正效果好)还是“骨性问题”(需评估是否联合治疗),避免花了钱却没达到预期。
2、找“懂美学的正畸医生”
好的正畸医生不仅看牙齿排齐,更会结合面部比例(比如鼻唇角、颏唇沟、面部对称性)制定方案,让正畸后的牙齿既整齐又适配脸型。
3、矫正的核心是“健康咬合+侧貌优化”
正畸并不能直接使方脸变成小V脸,感觉牙齿矫正后脸变瘦了,很可能是一种错觉。一部分是因为在牙齿矫正的过程中,上下排牙齿在移动时会挺出,呈现一种脸型拉长、下巴变尖的视觉效果,但脸并没有真正变瘦。再者也有可能与体内激素、饮食习惯、矫正方式以及个人主观感受有关。
所以建议大家把正畸目标放在“改善嘴凸/地包天/牙齿拥挤”上,大概率会收获惊喜;如果执着于“从方脸变瓜子脸”,可能会失望。

小贴士
正畸不是“变脸神器”,但对因牙颌畸形导致的面型异常,确实能带来显著改善。与其期待“整牙即变脸”,不如把关注点放在口腔健康与咬合功能改善上。当我们拥有健康的牙齿、自然的笑容,那份由内而外的自信与从容,绽放的光芒才可以更加灿烂!

参考资料:
[1] 《口腔正畸与面部美学》期刊
[2] 袁园.矫正牙齿的那些事[J].江苏卫生保健,2022,No.296(08):53.
[3] 中国口腔正畸临床指南 (2021 版).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,2021
[4] 口腔颌面外科学 (第8版)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20
[5] 何世熹,宋少华,周诺.正畸治疗中不同拔牙方式对患者正貌面型的影响[J].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,2019,6(09):17-18+34.
[6] 李跃东,马静.正畸治疗的前因后果[J].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,2018,5(36):59-60+62.
[7] Caglaroglu M, Erdem A. Histopathologic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rostaglandin E2 administered by different methods on tooth movement and bone metabolism[J]. Korean J Orthod, 2012, 42(3):118-128.
[8] Murray C Meikle. The tissue, cellular, and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: 100 years after Carl Sandstedt[J]. Europe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,2005,28(3).
*本文仅为科普分享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。个体情况存在差异,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疗机构。